goto语句也称为无条件转移语句,其一般格式如下: goto 语句标号; 其中语句标号是按标识符规定书写的符号, 放在某一语句行的前面,标号后加冒号(:)。语句标号起标识语句的作用,与goto 语句配合使用。
如: label: i++;
loop: while(x<7);
goto:loop
C语言不限制程式中使用标号的次数,但各标号不得重名。goto语句的语义是改变程式流向, 转去执行语句标号所标识的语句。
goto语句通常与条件语句配合使用。可用来实现条件转移, 构成循环,跳出循环体等功能。
但是,在结构化程式设计中一般不主张使用goto语句, 以免造成程式流程的混乱,使理解和调试程式都产生困难。
using System;using static System.Console;class Program{ public static Int32 Main(String[]args){ int n = 0; WriteLine("input a string :n"); loop: if (Read()!= 'r') { n++; goto loop; } WriteLine("{0}", n); return 0; } }
统计从键盘输入一行字元的个数。
#include<stdio.h>int n=0;int main(void) { printf("input a string: "); loop: if (getchar()!='n') { n++; goto loop; } printf("output: %dn",n);}
例如输入: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然后回车Enter输出:26本例用if语句和goto语句构成循环结构。当输入字元不为'n'时即执行n++进行计数。然后转移至if语句循环执行,直至输入字元为'n'才停止循环。
goto语句与彙编语言里面的jmp指令相同,(无条件转移)1+2+3……..+8+9+10NASM描述:mov ax,1mov bx,0start:add bx,axinc axcmp ax,11;比较指令jzend ;零转移jmp startend:;;start: end:是标号
格式 goto <标号>;其中标号需要申请,在程式开头写label <标号1>,<标号2>,……;其中,标号必须为四位以内的正整数。在该段落内还需要有<标号>:语句 表示将要转向的方向。
//Goto语句用在跳转行号, 可以跳转到当前结构层内任意位置.//必须在声明处用label关键字声明行号.//由于Goto语句会破坏程式的结构, 不推荐使用.vara,b: Integer;labelX,Y;beginif a > b thengoto Xelsegoto Y;X:WriteLn('a > b');Y:WriteLn('b > a');end;
使用冒号标记:startgoto start
使用rem做标记,可以用中文rem 开始goto 开始
使用冒号做标记,但是跟批处理的不一样,冒号在后面start:goto start
问题起源: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硬体技术日益进步,计算的存贮容量、运算速度和可靠性明显提高,生产硬体的成本不断降低。计算机价格的下跌为它的广泛套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在这种形势下,迫切要求计算机软体也能与之相适应。因而,一些开发大型软体系统的要求提了出来。然而软体技术的进步一直未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大型软体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複杂程度高、研製周期长、正确性难以保证的三大难题。遇到的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致使问题堆积起来,形成了人们难以控制的局面,出现了所谓的“软体危机”。为了克服这一危机,一方面需要对程式设计方法、程式的正确性和软体的可靠性等问题进行系列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软体的编制、测试、维护和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程式设计方法学。goto语句是有害的观点:1968年,Edsger Wybe Dijkstra 首先提出“GOTO语句是有害的”论点,向传统程式设计方法提出了挑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程式设计方法讨论的普遍重视。goto语句的争论: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关于GOTO语句的用法的争论比较激烈。主张从高级程式语言中去掉GOTO语句的人认为,GOTO语句是对程式结构影响最大的一种有害的语句,他们的主要理由是:GOTO语句使程式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不一致,从而使程式难以理解,难以查错。去掉GOTO语句后,可直接从程式结构上反映程式运行的过程。这样,不仅使程式结构清晰,便于理解,便于查错,而且也有利于程式的正确性证明。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GOTO语句使用起来比较灵活,而且有些情形能提高程式的效率。若完全删去GOTO语句,有些情形反而会使程式过于複杂,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计算量。
关于goto语句的解决方法:1974年,D·E·克努斯对于GOTO语句争论作了全面公正的评述,其基本观点是:不加限制地使用GOTO语句,特别是使用往回跳的GOTO语句,会使程式结构难于理解,在这种情形,应儘量避免使用GOTO语句。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为了提高程式的效率,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程式的良好结构,有控制地使用一些GOTO语句也是必要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有些情形,我主张删掉GOTO语句;在另外一些情形,则主张引进GOTO语句。”从此,使这场长达10年之久的争论得以平息。后来,G·加科皮尼和C·波姆从理论上证明了:任何程式都可以用顺序、分支和重複结构表示出来。这个结论表明,从高级程式语言中去掉GOTO语句并不影响高级程式语言的编程能力,而且编写的程式的结构更加清晰。goto语句的结果:在C/C++等高级程式语言中保留了goto语句,但被建议不用或少用。在一些更新的高级程式语言,如Java不提供goto语句,它虽然指定goto作为关键字,但不支持它的使 用,使程式简洁易读;儘管如此后来的c#还是支持goto语句的,goto语句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保证程式存在唯一的出口,避免了过于庞大的if嵌套。二.可以考虑使用goto的情形1.从多重循环中直接跳出很多人建议废除C++/C的goto语句,以绝后患。但实事求是地说,错误是程式设计师自己造成的,不是goto的过错。goto 语句至少有一处可显神通,它能从多重循环体中一下子跳到外面,用不着写很多次的break语句。例如:for(……){for(….){for(…..){// 如何冲出重重包围?}}}break;只能跳出单层的循环,return将整个函式都返回了,没法再继续了,显然也不行,所以我们想到了goto。如果是在陷入了很深层次的循环里想要跳出最外层的循环,用 goto 直接跳出却比用 break 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地跳出要好得多。有人甚至形象比喻说:“就像楼房着火了,来不及从楼梯一级一级往下走,可从视窗跳出火坑。” 其实,你可以将 break 和 continue 理解成弱化了的 goto 语句。2. 出错时清除资源如果一个函式有多个出口,则在每个出口处,会产生巨大的退出代码,如下例一,每个函式只能有一个出口,所有的资源释放必须放在出口统一解决,那全部使用大括弧,十几个,几十个if判断条件下来,你数数你的大括弧有多深?这种代码可读性不好,一旦写错了,难于寻找错误。所有这些问题,一个goto就解决了。当程式要分配和清除资源时(像记忆体、或处理字形、视窗、印表机),这种情形下用goto通常是为了複製代码或清除资源。若遇到这种情况,程式设计师就要掂量是 goto 的缺点令人讨厌呢?还是複製代码那令人头痛的维护更讨厌呢?最后还是认为 goto 的缺点更可忍受。例子一:不用goto,想想需要申请的指针是10个的话,程式怎幺写?void Func(void){char* p1=null;char* p2=null;char* p3=null;
p1=(char*)malloc(10);if(!p1) return;p2=(char*)malloc(10);if(!p2){free(p1);p1=null;return;}p3=(char*)malloc(10);if(!p3){free(p1);p1=null;free(p2);p2=null;return;}……………… //指针使用过程if(p1){free(p1);p1=null;}if(p2){free(p2);p2=null;}if(p3){free(p3);p3=null;}}例子二:用gotovoid Func(void){char* p1=null;char* p2=null;char* p3=null;p1=(char*)malloc(10);if(!p1) goto Func_End_Process;p2=(char*)malloc(10);if(!p2) goto Func_End_Process;p3=(char*)malloc(10);if(!p3) goto Func_End_Process;……………… //指针使用过程Func_End_Process:if(p1){free(p1);p1=null;}if(p2){free(p2);p2=null;}if(p3){free(p3);p3=null;}}3.可增加程式的清晰度的情况。若不使用goto语句会使功能模糊,有时候使用goto语句,一眼就看清楚了程式的意图,可用那些对应的循环break语句等实现的语句段,要想老半天才搞清楚程式意图的情况,也可考虑使用goto语句。
三.不加限制地使用goto带来的弊端1).很明显,不加限制地使用goto破坏了清晰的程式结构,使程式的可读性变差,甚至成为不可维护的"麵条代码"。例如下例:[code=C/C++]A: //code section A//codegoto B;//codegoto C;B: //code section B//codegoto A;//codegoto C;C: //code section C//code//goto B;//codegoto A;[/code]这样好像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随着标籤的增多,带来的混乱局面是很难扭转的,对调试,走读,理解代码都会造成很大的障碍,如果你写这样的代码,那代码维护绝对会是一场 噩梦。2). 不加限制地使用goto经常带来错误或隐患。它可能跳过了某些对象的构造、变数的初始化、重要的计算等语句,例如:goto state;String s1, s2; // 被goto 跳过int sum = 0; // 被goto 跳过…..……state:……如果编译器不能发觉此类错误,每用一次goto 语句都可能留下隐患。四.Goto语句与结构化程式设计goto语句问题的提出直接推动了结构化程式设计(structured programming)的思想和程式设计方法学的诞生和发展。结构化程式设计方法引入了工程思想和结构化思想,使大型软体的开发和编程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结构化程式设计方法的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组化,限制使用goto语句。1.自顶向下:程式设计时,应先考虑总体,后考虑细节;先考虑全局目标,后考虑局部目标。不要一开始就过多追求众多的细节,先从最上层总目标开始设计,逐步使问题具体化。2.逐步求精:对複杂问题,应设计一些子目标作为过渡,逐步细化。3.模组化:一个複杂问题,肯定是由若干稍简单的问题构成。模组化是把程式要解决的总目标分解为子目标,再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小目标,把每一个小目标称为一个模组。4.限制使用goto语句结构化程式设计方法的起源来自对goto语句的认识和争论。肯定的结论是,在块和进程的非正常出口处往往需要用goto语句,使用goto语句会使程式执行效率较高;在合成程式目标时,goto语句往往是有用的,如返回语句用goto。否定的结论是,goto语句是有害的,是造成程式混乱的祸根,程式的质量与goto语句的数量呈反比,应该在所有高级程式设计语言中取消goto语句。取消goto语句后,程式易于理解、易于排错、容易维护,容易进行正确性证明。作为争论的结论,1974年Knuth发表了令人信服的总结,并证实了:
(1)goto语句确实有害,应当儘量避免;(2)完全避免使用goto语句也并非是个明智的方法,有些地方使用goto语句,会使程式流程更清楚、效率更高。(3)争论的焦点不应该放在是否取消goto语句上,而应该放在用什幺样的程式结构上。其中最关键的是,应在以提高程式清晰性为目标的结构化方法中限制使用goto语句五.关于goto使用语句的一些建议goto语句在结构化编程技术出来后,被当作破坏结构化程式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在结构化程式设计年代,goto语句就像洪水猛兽一样,程式设计师都唯恐避之不及;可后来在微软的一些例子程式中经常把goto语句用来处理出错,当出错时,goto到函式要退出的一个label那里进行资源释放等操作。那幺,goto语句是不是只可以用于出错处理,其他地方都不可以用了呢?下列关于使用goto语句的原则可以供读者参考。1) 使用goto语句只能goto到同一函式内,而不能从一个函数里goto到另外一个函数里。2) 使用goto语句在同一函式内进行goto时,goto的起点应是函式内一段小功能的结束处,goto的目的label处应是函式内另外一段小功能的开始处。3) 不能从一段複杂的执行状态中的位置goto到另外一个位置,比如,从多重嵌套的循环判断中跳出去就是不允许的。4)应该避免向两个方向跳转。这样最容易导致"麵条代码"。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00:40: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796992752177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