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平仄介绍: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沙宝亮个人资料。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扩展资料:
古诗中平仄的辨别: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一、平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二、仄
1、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2、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3、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标准的七律吗ヤ9�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夏日的诗句》,是标准的七律。我们用古韵平仄对比一下便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通平 ◆裳【下平七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狂【下平七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乡【下平七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仄平平仄穿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阳【下平七阳】注意,古韵与今韵有若多不同之处。如“看”,古韵为平,今韵为仄等。
请分析杜甫诗 的韵律(平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首诗的格律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括号中是可平可仄,但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中除了平声韵脚外,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平声字。 两首诗中第一句的第五个字都是平声“何”、“收”,原本应是仄声,但这在律诗中是允许的,因为平声韵脚的句中最多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仄,所以不算犯规。 第一首中颔联出句第五个字应是平声,但用了仄声“自”,就违了韵,是个拗字,就需要在对句中救过来,所以对句第五字在本应是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空”,这叫拗救。 另外,有几个字必须说明,第一首和第二首第七句中的“捷”、“峡”在古代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第二首第三句中的“看”字可平可仄,所以在这里不算违律。 只是第二首中首句尾字的“北”既不押韵,又是仄声字,这首诗的韵脚是“七阳韵”中的裳、狂、乡、阳,按说诗圣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看来是找不到更合适的字了。其实虽然有这个瑕疵,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连用几个地名,却丝毫不显生涩,反而令人拍案叫绝,成为唐诗中的名篇和诗圣的代表作之一,可见有时格律并不应该成为创作的限制性因素,诗圣这样严于格律的大宗师也会偶尔犯规。 不知道以上解释是否令人满意,可能有些地方略微难懂,比如拗救之类,凑合着看吧。平-1 仄-2 古诗的平仄讲究一、三、五不论(一三五字不讲究),二、四、六分明(二四六字上下局对应)。简单的说一声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1211121 1112211 2122212 2211121 1211122 2112211 1121112 1211221 2211122 1122211 2212112 2211221 1221122 1122211 1111111 221122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己亥杂诗》是七言律诗吗为什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是七言律诗,而《己亥杂诗》不是,《己亥杂诗》是七言绝句。 首先,七言律诗的定义是如下: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特指成熟于杜甫,时盛唐诗人李白有七律八首,高适七首,王维二十六首,且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胡应麟“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意 , 一变也。高、岑、王、李, 风格大备, 又一变也。杜陵雄深浩荡,超忽纵横, 又一变也。” ( 《 诗薮 》 内编卷五 ))。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韵。七言律诗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然后,我们再看这两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唐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其一,杜甫是唐代大诗人,是诗词格律的集大成者之一,杜甫对于格律把握还是很严的。这首诗格律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七律仄起不入韵的格律为:(圈圈为可平可仄)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对比发现,在这样一气呵成的诗中,格律又如此工整,令人赞叹!我们再看《己亥杂诗》(我们一般说己亥杂诗便是说其五),首先,形式上便不是律诗(律诗都是8句),我们再分析他的格律,看是不是七绝。先说明一下七绝的定义:(百度百科)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是七个字的绝六一儿童节海报句即是七言绝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分析这首诗格律: 仄仄平平平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我们对照仄起平收的七绝格律: 〇仄平仄仄平(韵),〇平〇仄仄平平(韵),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韵)。 格律很工整,是一首很经典的七律。全诗情绪饱满,立意也很高,而且女鞋品牌排行还富含生活这里。是故为什么这首七绝至今还很出名。 综上所述: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属七言律诗,而《己亥杂诗)属七言绝句。 PS:无论是七言律诗还是七言绝句,格律的要求其实都是很高的,非常容易出错,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曾出律、失粘等等问题。所以,我们普通人学习诗词,尽量摆正心态。不要以为格律工整即为好诗,也不以出律、乱用诗词当做是七律或者七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话译文: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四句话搞懂格律诗平仄(一)
《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承认英语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中秋节的英语单词 从李白的《夜宿山寺》到杜甫的《绝句》,再到《春夜喜雨》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到这些标题大家应该会觉得很熟悉,不少人甚至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它们全部背诵下来,然而,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要是说起它们的平仄来,恐怕大家心里就不会很有底了。
或许也曾试图去学过格律诗平仄,然而当看到这些让人不明所以的黑白圆圈之后,一腔热情就会很快消退,并适时打起退堂鼓了。比如说下面这个——
简直是不明觉厉,满头雾水,有木有?!
然而,事实上来说,抛开这些让人云里雾里、故作高深的讲解,其实格律诗的平仄规则是很简单的,简单到甚至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它们就是 ——
(甲) 仄仄平平仄
(乙) 平平仄仄平
(丙) 平平平仄仄
(丁) 仄仄仄平平
请一定要把这四句话按照顺序(甲乙丙丁也要背!)背得滚瓜烂熟 ,因为,格律诗的比较复从军行王昌龄其一杂的规则全都是以这四句话为基础的。
晨练的英文
这里说的 顺序 是指:(甲)后面就是(乙),(乙)后面就是(丙),(丙)后面就是(丁),(丁)后面就是(甲),总之,它们是循环出现的,(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它们之所以循环出现是因为“粘”“对”规则在作祟,这里不讲)
格律诗从分类上来说,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以及排律。虽然形式多样,然而句子的基本平仄模式却永远只有四种!
今天只讲五言绝句的句子的平仄模式,学好了五言绝句的平仄模式,只需要再 稍微(真的就是稍微!) 添加些变化,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的平仄模式也就不过尔尔了。
这里我们需要补充一点有关平仄的知识。现代汉语分为四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其中阴平和阳平合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合称为仄声。古代汉语也有四声,但是与现代汉语有一点差异,古代汉语的四声分别是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古代汉语把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之外的上声、去声和入声合称为仄声。
五言绝句,都是由四个五言句子构成。这四个句子的平仄模式,只有(甲)(乙)(丙)(丁)四种。一首绝句中每一个句子的平仄模式都对应(甲)(乙)(丙)(丁)四个中的一种。以《夜宿山寺》为例:
危楼高百尺,五个字的平仄依次为 ——平平平仄仄,因此对应(丙)句式。
手可摘星辰。五个字的平仄依次为 ——仄仄仄平平,因此对应(丁)句式。(“摘”在古代属于入声字,入声是仄声)
不敢高声语,五个字的平仄依次为 ——仄仄平平仄,因此对应(甲)句式。
恐惊天上人。五个字的平仄依次为 ——平平仄仄平,因此对应(乙)句式。
从《夜宿山寺》的例子,我们能清晰地领会到五言绝句中一个句子对应一种句式的道理。在此,还有一个要注意的点就是,这四种句式是两两搭配的, 一般来说, (甲)(乙) (不能调换前后顺序,即不能说成乙甲) 两句式成对出现,(丙)(丁) (不能调换前后顺序,即不能说成丁丙) 两句式成对出现。 之所以说 “一般来说”,是因为有时候(乙)句式和(丁)句式也会成对出现,它们有两种组合:(乙)(丁)和(丁)(乙)。
这里面,我们要记住,这四种句式成对出现的情况只有这四种可能。再没有其他可能了。
再强调一遍, 这四种组合分别是: 1 、(甲)(乙); 2 、(丙)(丁); 3 、(乙)(丁); 4 、(丁)(乙)。(这四种组合一定要记牢!每一组的顺序不能记错!)
明白了一个句子对应一种句式的道理,也明白了句式成对出现的四种情况,接下来就要讲到绝句中四个句子的平仄组合情况了。
绝句四个句子组合的情况 也只有四种情形 ——
第一种:如果绝句首句是(甲)句式,依照(甲)(乙)成对出现的规则,第二句就应该是(乙)句式;那么第三句应该是哪个句式呢?这里面就要依据(甲)(乙)(丙)(丁)先后循环出现的规则了,因为(乙)后面是(丙),所以绝句的第三句应该是(丙)句式;依然是依照(丙)(丁)成对出现的规则,第四句就应该是(丁)句式。归结起来就是,第一种情形下,绝句四个句子的句式组合是:(甲)(乙)(丙)(丁)。
第二种:如果绝句首句是(乙)句式,依照(乙)(丁)成对出现的规则,第二句就应该是(丁)句式;按照(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先后循环出现的规则,第三句就应该是(甲)句式;依照(甲)(乙)成对出现的规则,第四句应该是(乙)句式。归结起来就是,第二种情形下,绝句四个句子的句式组合是:(乙630)(丁)(甲)(乙)。
第三种:如果绝句首句是(丙)句式,依照(丙)(丁)成对出现的规则,第二句就应该是(丁)句式;按照(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先后循环出现的规则,第三句就应该是(甲)句式;依照(甲)(乙)成对出现的规则,第四句应该是(乙)句式。归结起来就是,第三种情形下,绝句四个句子的句式组合是:(丙)(丁)(甲)(乙)。
第四种:如果绝句首句是(丁)句式,依照(丁)(乙)成对出现的规则,第二句就应该是(乙)句式;按照(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先后循环出现的规则,第三句就应该是(丙)句式,依照(丙)(丁)成对出现的规则,第四句应该是(丁)句式。归结起来就是,第四种情形下,绝夜光杯诗句句四个句子的句式组合是:(丁)(乙)(丙)(丁)。
综上所述,五言绝句四个句子的平仄组合总共有如下四种情形:
第一种: (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
最后,我们把上面四种情形展开来看,并且举出例诗,以增强理解。
第一种:
(甲) 仄仄平平仄
(乙) 平平仄仄平
(丙) 平平平仄仄
(丁) 仄仄仄平平
例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甲)仄仄平平仄(“白”字属于古入声字)
黄河入海流。 ——(乙)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丙) 平 平平仄仄 (“欲”字虽属于仄声,但是在这里却是可以的)
更上一层楼。 ——(丁)仄仄仄平平(“一”字属于古入声字)
第二种:
(乙)平平仄仄平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例诗: “我喜欢玩捉迷藏,你来找我啊!!!”
第三种: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例诗:《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 ——(丙)平平平仄仄
素手玉房前。 ——(丁)仄仄仄平平
欲得周郎顾, ——(甲)仄仄平平仄(“得”字属于古入声字)
时时误拂弦。 ——(乙)平平仄仄平(“拂”字属于古入声字)
第四种:
(丁)仄仄仄平平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例诗:《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丁)仄仄仄平平(“黑”字属于古入声字)
孤光一点萤。 ——(乙)平平仄仄平 ( “一”字属于古入声字)
微微风簇浪, ——(丙)平平平仄仄
散作满河星。 ——(丁)仄仄仄平平
下期我们继续学习为什么(甲)(乙)(丙)(丁)这四种句式会在绝句中循环出现的道理。敬请期待哦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朗读节奏划分是怎么样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朗读节奏划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作品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朗读节奏及朗读时的上下节奏这种以“仄仄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本文发布于:2023-08-04 08:59: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7272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