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成史歌词及注解

更新时间:2025-02-06 19:36:12 阅读: 评论:0

2023年8月9日发(作者:许征帆)

黄金渔场之radio star-

百代成史歌词及注解

上古时期:

五氏开化 炎黄共启华夏

(五氏: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他们分别是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他们的功绩和贡献是为人类创造了诸如: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禽、种地稼穑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使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繁衍,结束了只靠住山洞、摘树果、吃生食的恶劣原始社会生存状态。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人类知道了“火”的用处,就跟其它所有的动物,永远分道扬镳。       炎黄:炎帝和黄帝)

尧舜让德 四海通达

(尧舜为原始时部落首领,黄帝之后,夏之前。

《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夏朝(约前2070年建立)

禹划九州 世袭天下为家

(禹建立夏朝,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

九州扬州 荆州 梁州 徐州 豫州 雍州 青州 兖州 冀州,亦有十二州之辞,即在前九州基础上加入并州 幽州 营州。此后州的划分多有变更。

 

商朝(约前1600年建立)

殷商盛卜 字起甲骨(新版:骨甲)

(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商代前期的甲骨文遗存主要发现于郑州商城,商代后期以安阳殷墟为代表。)

 

西周(前1046年建立)

牧野行天罚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封侯建国号令诸夏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礼乐佐于宗法

(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周武王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诗书彰于风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1-2]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东周(前770年建立,分为春秋战国)

幽厉失国家

(幽:指周幽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东周时期。)

(厉:指周厉王。周厉王姬胡(?―公元前828年),姬姓,名胡,金文作㝬。 [1] 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

周厉王在位期间,曾命虢仲征伐淮夷,又伐戎,均不克。听信荣夷公之言,任之为卿士,对民实行专利(垄断山泽物产),以聚敛人民之财;又用卫巫监视国人,杀有怨言者。诸侯不向周朝见。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逐奔于彘(今山西霍州东北),居汾水之旁,称“汾王”,朝中共和行政。十四年后,死于彘。史记有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平王迁都周权困乏

(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于后宫得褒姒以后,生子伯服。不久,竟废申后及姬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于是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犬戎所杀。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去世。)

 

春秋(前770-前453)

诸侯兴 齐晋宋秦楚称霸

(东周诸侯兴起,国家间兼并日益严重,在此期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该版本春秋五霸为史记所言,另有版本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晋文公:重耳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之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重耳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周襄王赏赐。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宋襄公: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秦穆公:秦成公四年(前660年),秦穆公继位。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授国政于五羖大夫百里奚,迎蹇叔为上大夫。秦穆公十年(前650年),暗中重用自晋国逃到秦国的丕豹。秦穆公十三年(前648年),为救济晋国旱灾,兴起“泛舟之役”。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年),与晋国发生韩原之战,生擒晋惠公,而后送回晋国,与晋国相盟。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扶持晋国公子重耳为晋文公。秦穆公三十年(前630年),与晋文公出兵围攻郑国,经烛之武劝说而与郑国结盟。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出兵袭击郑国未果,秦军反遭晋襄公出兵袭击,经历崤之战的惨败,开始与晋国相争。而后,为报崤之战的仇,又经彭衙之战的惨败。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采用内史廖的建议,西取由余。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发动王官之战,大败晋军。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采用由余的计谋,生擒戎王。在位期间,秦穆公审时度势,在内政方面善于任用人才,加强国内的发展。在外交方面采取以和为主的方针,与晋国保持相对友好,同时向西发展,使十二个戎国服于秦国,秦国疆域增加了周边千里的土地,称霸西戎,并被周襄王赐予金鼓。)

(楚庄王:楚穆王十二年(公元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辨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吴王阖闾: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吴王阖闾九年(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秦军击败吴军,夫概又在吴地自立为王。阖闾引兵归吴,击败夫概。)

(越王勾践: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槜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中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迁都琅琊(今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附近),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战国(前453-前221)

晋末分三家

(秋末期,曾经的霸主晋国衰落,实权由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把持,以智家的势力最大。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灭了智家,晋被赵、韩、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三家分晋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揭开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

战国势七雄割划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国;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四川中东部。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强盛当变法 揽贤才厉兵秣马

(魏文侯李悝变法 韩昭侯申不害变法 楚悼王吴起变法 齐威王邹忌改革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燕昭王登台拜将 秦孝公商鞅变法 楚怀王屈原变法)

列国皆征伐 征伐 征伐 征伐

公元前353年齐魏桂陵(今河南长垣)之战;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之战;前316年齐宣王伐燕;公元前312年张仪破齐楚盟约;公元前287年苏秦合纵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公元前286年齐、楚与魏联手灭宋国;前284乐毅率以燕国为首,联合赵、秦、魏、楚五国攻齐;公元前278年秦破楚国都城郢,楚国迁都;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8年秦灭赵都邯郸;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失败被杀;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灭齐

大争之世谁可止杀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当时还有卫国作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废。)

 

秦孝公即位(前361年)

改新法 耕战东出筹码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拓地至洛水以东)

 

秦惠文王即位(前338年)

横破纵 王名始震天下

(秦惠文王19岁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其当政期间重用贤才,针对苏秦(一说公孙衍)并相六国,发动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实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国的进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胜利)

 

秦昭襄王即位(前306年)

协交伐 鲸吞无可并驾

(秦昭襄王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即位初期,由其母当权,魏冉为宰相,亲政后施行远交近攻策略,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结束周朝统治,于公元前251年去世,谥号为襄。)

 

秦朝(前221年建立)

八表同风始中华 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王嬴政即位后攻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称皇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九卿(郎中令、卫尉、中尉、廷尉、治粟内史、少府、将作少府、典客、奉常、宗正、太仆等),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天下响应,两年后秦朝灭亡,历史进入楚汉纷争,诸侯割据的时代)

 

诸子百家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我志在大同 明仁礼教化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我兼爱非攻 并士匠任侠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道家(代表人物:黄帝、老子、庄子、鬼谷子

我动合无形 参自然道法

(道家是中国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应物变化。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我推演五德 将阴阳深察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邹衍是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

阴阳家思想将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悝、商鞅、吴起

我厉行变革 事断于公法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纵横家(代表人物:公孙衍、张仪、苏秦)

我纵横捭阖 一谋抵万甲

(纵横家,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出自《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胡三省注引汉代应劭《风俗通》:“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这里指游说开合有度、纵横自如。没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会成功的事情。)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

我辩实于名 论白马非马

(名家(辩者、刑(形)名家),中国古代政治派别,诸子百家之一,是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

 

农家(代表人物:许行)

为神农之言

(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由于儒家轻商农,东汉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

 

杂家(代表人物:刘安、吕不韦)

汇百家于杂

(杂家, 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 。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作者不是同一个人。“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以上部分在《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儒、道、墨、法、名、农、杂、纵横、阴阳)

 

土崩逝天下 龙斗入函谷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原文如下: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楚汉争霸(前206年)

划鸿沟 霸王折戟沉沙

(楚汉争霸,荥阳之战刘邦大败,向项羽求和,项羽不从,随后刘邦计杀范增,加紧了对项羽的合围之势,项羽逐步失去战争的主动权,遂求和于汉,双方议定割鸿沟,中分天下,以东归楚,以西归汉。罢兵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听从张良等“养虎自遗患”,决定追击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会同诸军,约40万兵力,全力进击,将项羽紧紧包围。楚军连战失利,退至垓(今安徽固镇界)下。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率800人突围。刘邦等紧追不舍。当项羽逃到东城(今安徽定县东南)时,仅剩28骑。眼看大势已去,项羽感到无脸再见江东父老,便拔剑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结束。)

 

西汉(前202年建立)

威海内 三杰尽收麾下

(汉初三杰:指张良(字子房)、韩信(后人奉为兵仙)、萧何)

 

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前180年)

休息减刑罚 文景两朝佳话

(景之治是指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的汉朝初期,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生性节俭,也遏制了贵族的奢侈无度,并节制了国家开支。文景时期重视农业,推崇“以德化民”,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形成了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

这也是封建社会下的第一个盛世。)

 

汉武帝即位(前141年)

封狼居胥 列郡祁连下

(狼居胥,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征讨匈奴成功

汉元狩四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击。而此前,匈奴仰仗自己的铁骑之雄鸣镝之利屡屡犯边、劫掠中土。

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霍去病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直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封狼居胥”成语即来源于此,以此作为对将军们最大战功的旌表。)

 

兼并河西 通丝路繁华

(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军短兵肉搏,大获全胜。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泽,攻到祁连山,大破匈奴军,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同年,匈奴内部分裂,浑邪王率四万人降汉。这次战役后,汉在这里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从此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为三十六国,互不统属。在天山以北的准噶尔草原有乌孙、且弥等国;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地区,又分为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

北道诸国有龟兹(新疆库车)、疏勒、焉耆(新疆焉耆)、车师(新疆吐鲁番)等较大的国家。南道诸国有莎车(新疆莎车)、于阗(新疆和田)、楼兰(新疆罗布泊西)等国。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官征税,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

汉建元三年(前138年),西汉从匈奴降人的口中获悉:在甘肃敦煌一带原来居住的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对匈奴人时刻想报仇雪恨。汉武帝为反击匈奴,截断匈奴的右臂,乃募使往大月氏,以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远道出使。他在途中被匈奴抓去,拘禁十余年。后来,他乘机逃走,越过葱岭,经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已占有大夏故地,不愿东归。张骞只好东返。他再一次冲破匈奴的拘禁,于汉元朔三年(前126年)返回长安。张骞的任务虽未完成,可是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汉进军漠北,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阿尔泰山以南各国的人力、物力,和汉朝对抗。因此,彻底割去匈奴右臂的问题,便被提到日程上来。同年,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多随员,携带大批金币丝帛以及牛羊向西域进发。张骞到达乌孙后,原定目的虽未达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罗马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自此,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昭宣中兴·汉昭帝、汉宣帝(前87年)

昭宣兴万家

(汉武帝之后,汉昭帝、汉宣帝相继即位,任期内西汉经济繁荣、政治稳固、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疆域辽阔、四夷宾服,被今人合称为昭宣中兴。

汉宣帝时期,西域各国纷纷脱离匈奴归附西汉,中原与西域交往逐渐频繁。公元前61年击败西羌,后委任将军赵充国实行屯田,加强边防,使羌人归顺。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万余人归附,郑吉大破车师、威震西域,汉宣帝在乌垒城正式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郭国,总管西域事务,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匈奴呼韩邪单于于公元前51年朝见汉宣帝于甘泉宫,降服匈奴为北藩解决边患问题,促使西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中兴"。

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即为汉元帝,汉元帝在位时期崇尚儒术。前36年,匈奴郅支单于被陈汤斩杀于康居,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至此唯一反汉的匈奴单于被剿灭,汉匈战争告一段落。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刘奭以宫女王嫱与之和亲。刘奭在位后期,因土地兼并盛行、中央集权衰落、阶级矛盾加深致使西汉由盛转衰。)

 

西域始置统辖

(汉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以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细君死後,汉又在太初四年(前101年)以解忧公主续嫁。同年,汉朝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国都转投汉朝。汉武帝在乌垒设使者校尉,又在渠犁屯田。到汉神爵二年(前60年,汉宣帝期间),又驱逐匈奴驻在西域的僮仆都尉,控制西域北道,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还在乌孙国都赤谷一带屯田。元帝时,又增戊己校尉,在车师前王庭屯田。西汉末年,西域分为五十五国。)

 

新莽王朝建立(前8年)

新政如昙花(新版删除譬字)

(王莽新朝一般指新朝。新朝(8年-23年),是继西汉之后出现的朝代,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8年腊月,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史称“新莽”。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为国有,无土地者由国家分配,一夫百亩,目的是解决西汉后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但是完全无法执行;禁赏奴婢;推广国营事业;改革币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琐,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终失败,导致新朝急速灭亡。地皇四年(23年),被绿林军推翻;共1帝、16年国祚。历农民战争后,刘玄建立玄汉政权。

新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禅让称帝成功的先河,因为传统史观相对于通过战争革命取得政权,比较鄙弃禅位这种移转政权的方式,所以王莽一直被中国史学家误认为是“伪君子”。

中国古代史学家对新朝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尤其是《汉书》视王莽为逆臣贼子。后世亦是按汉书观点评价王莽,直到清末之后,评价才有所改变。)

 

昆阳之战(23年)

昆阳一战名迩遐

(阳之战发生于更始元年(23年),刘秀指挥的绿林军与王莽政权的一场战役。

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五月,王邑、王寻统帅的大军奉命向昆阳前进,两三天即有十余万军队到达昆阳。城内的汉军军民并肩战斗,一次一次地打退新莽军队的强攻,占绝对优势的新莽也无可奈何,昆阳城仍屹立不动。公元23年五月底,宛城在绿林军(汉军)的长期围困下,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守将岑彭终于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昆阳城内,守军立刻士气高涨,更加坚决守城,并随时准备出城歼敌。新军得此消息,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六月初一,李轶、刘秀所率之定陵、郾城等地的汉军到达昆阳地区。刘秀为鼓舞大家的斗志,自率步骑兵一千多人为前锋,又精选了三千人的敢死队出击,赢得了胜利。

昆阳之战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

 

东汉(25年建立,汉光武帝即位)

光武复汉八荒达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生于陈留郡济阳宫,东汉王朝建立者(在位32年),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死后葬于原陵,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公元8年,王莽篡立新朝,刘秀随兄刘演起兵于南阳郡。公元25年即位,尊奉汉元帝为皇考,光复汉室,定都于洛阳。经过12年的统一战争,结束了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平定动乱之后,励精图治,开创“光武中兴”时代。公元57年驾崩,享年六十二。)

 

汉末割据

明君早逝 外戚欺压(外戚更改为:戚宦)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184年-220年,东汉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系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国内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於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东汉末年,由於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在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地主武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强占地盘,从而形成一股割据势力,“务相兼并以自强大”。如:公孙度,占据辽东。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曹操,占据兖州。孙策,占据江东。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一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张鲁,占据汉中。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据司隶。马腾,韩遂,占据凉州。张绣,占据宛。刘度,占据零州。孔融,占据北海。王匡,占据河内(黄河河套内)。)

 

东汉灭亡

曹魏政权(220年)季汉政权(221年)东吴政权(229年)

汉室终解瓦(变更为:黄天震苍瓦

(新版歌词: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钜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200年)

官渡出奇法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后因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力量发生转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

赤壁火伐

(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孙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共计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一起溯长江西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染疾病,初一交战,曹军败退,暂驻军于乌林地带,周瑜等人在南岸,双方隔江对峙。周瑜采用部将黄盖的火攻之计,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又下令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又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汉魏禅代 帝立三家

(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禅让称帝,刘协获封山阳公,改元黄初,新政权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魏黄初二年(221年)八月,孙权名义上依附曹魏,被册封为吴王。同年刘备在成都称皇帝,接续汉朝,改元章武,史称季汉或蜀汉。)

 

夷陵焚营 鼎足并峙缓兵甲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此后的数十年内,三国之间互有争端,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西晋建立 三家归晋(265年)

袭魏据中夏 蜀吴俱下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三国烽烟 消于司马

 

八王之乱(291年3月-6月、299年-306年)

八王乱罢

(八王之乱(291年-306年)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因皇族争夺中央政权引发的内乱。公元265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却种下了祸根。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引发引起八王争权夺利。最终,晋朝大权最终落入司马越手中,“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使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五胡乱华(西晋-隋)

成汉政权(304年)西晋灭亡(316年)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

五胡掌汉人生杀(新版:板荡遍野鸣鸦)

(旧版歌词主要体现当时期的民族融合带来的矛盾问题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304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

中国五胡十多个政权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后有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了整个北方,虽屡经纷争与分裂,最后还是实现了内部整合,并融合了曾经代表正统的南朝,继承了秦汉中央集权超大规模国家形态,奠基了融合胡汉的隋唐大一统王朝。

新版歌词着重关注朝代更迭:司马炎于晋咸宁五年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守,317年西晋灭亡。)

 

东晋(318年建立)

中原乾坤斜 衣冠南下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先后被苻雄、慕容垂击败。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天王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

南朝

宋(420年建立)齐(479年建立)梁(502年建立)陈(557年建立)

南都建康

(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四个正统王朝的统称,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并与北方胡人建立的五个政权对峙,共二十四帝,历一百六十九年。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后相继更迭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四朝统称为南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又因为六朝皆以建康为都城,所以后世许多文献皆以六朝或南朝来代指南京,并常会用南京来特指六朝时期的人事物,所以南京又称六朝古都。因嫡传华夏之正朔,被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南朝与鲜卑族或鲜卑化汉人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政权对峙,合称南北朝。

南朝疆土,宋时为最大,极盛时北至潼关、黄河一带,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南方兴起了建康、江陵、广陵、成都等大城市,为南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南朝时期的建康城和同时期的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朝

北魏(439年建立)东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

北齐(550年建立)北周(557年建立)

北朝改化

(北朝(439年—581年 [9] ),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完成了统一大业,故不在此列;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这五个朝代与南方地区在东晋灭亡后相继出现的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朝代(即南朝)对峙,合称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北朝结束了中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并且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础。)

 

百年乱世 政权更迭纷沓

 

隋朝(581年建立)

开皇之治·隋文帝

开皇治 统南境平北鞑

(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

 

革凋敝 得见短暂繁葩

(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逐步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士,恢复汉姓。另外,隋朝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在官僚制度上,采用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被唐朝所仿效。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并且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全国安宁,编户大增,仓储丰实,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史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隋炀帝即位(604年)

隋朝灭亡(618年)

急功的代价 群雄竞相讨伐(更改为:政失)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营建并迁都洛阳,并在前人基础上疏浚修隋朝大运河,改州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 ,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滥用民力,横施暴政,亦给当时的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在历史上留下了暴君的骂名。

大业十四年三月丙辰日(618年4月11日),江都兵变之后,为宇文化及叛军所弑。杨侗追谥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唐高祖李渊追谥为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

 

 

唐朝(618年建立)

兵起晋阳 入长安构厦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联结突厥,示好李密,乘群雄争斗之机南下,直取长安,拥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封唐王。)

 

初唐战争(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627年)

拓土开疆 天策四方挞(更改为:天俾万国 煌煌业宏达)

(隋义宁二年(618年),得知炀帝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

战争列表如下: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 李渊晋阳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 李渊之女李氏等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 西河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 张纶攻离石等郡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 霍邑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至九月 河东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九月 刘文静击降屈突通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 李世民击灭薛举父子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 薛仁杲击唐弼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 李世民击薛仁杲扶风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 姜謩、窦轨与薛举长道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 薛举击刘世让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 王师仁击稽胡富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 窦轨击稽胡宜君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 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 李轨击灭突厥阙可汗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 薛仁杲攻唐宁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 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 刘感与薛仁杲泾州、细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 常达击薛仁杲宜禄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二月 马元规攻取安陆、荆州、襄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 李建成、李世民进逼东都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 唐击朱粲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 蔺兴粲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 唐攻尧君素河东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 罗艺击窦建德幽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 庞玉击旁企地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 王世充围谷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 盛彦师伏歼李密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开道击李景北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末 宇文化及攻魏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击宇文化及魏县、聊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 窦建德击宇文化及聊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 张孝珉袭汜水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至三月 王世充攻谷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 窦建德攻邢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 李厚德兄弟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 杨则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 邓暠击高开道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五月 王世充攻义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次年四月 唐灭刘武周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 刘武周攻并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六月 刘武周攻介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六月 雀鼠谷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 刘武周攻取并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至十月宋金刚攻取晋州、浍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裴寂击吕崇茂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夏县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 美良川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 安邑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 王世充攻伊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五月 唐灭李轨凉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五月 刘季真攻唐石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六月至九月 窦建德攻沧、沼等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七月 任瑰击郭士衡谷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七月 种如愿袭河阳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八月 秦武通击葛彦璋洛阳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 段德操击梁师都延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 许绍击萧铣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 李子通击陈棱江都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罗艺击窦建德衡水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庞玉平集州僚人叛乱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窦建德攻黎阳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罗士信袭洛阳外城、攻青城堡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 李世绩攻获嘉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正月 秦武通击王行本蒲反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正月 李文相袭曹旦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二月 潞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 李仲文击张万岁浩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 张纶击刘武周浩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 李靖击冉肇则羹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 李孝恭击萧闍提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四月 罗士信攻慈涧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四月 黄君汉击王玄应西济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四月 史万宝击王玄应九曲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五月 李艺击高士兴笼火城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次年五月 洛阳、虎牢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 李袭誉击突厥使者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 唐攻慈涧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 段德操击梁师都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八月 张夜叉攻回洛城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八月 刘德威袭怀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王君廓攻轘辕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至显庆二年(657年)唐与突厥战争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突厥攻唐凉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魏宣武帝陵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 罗士信攻硖石堡、千金堡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 管城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一说九月)窦建德攻幽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 樊城镇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 窦建德击孟海公周桥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李艺击窦建德军笼火城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许绍攻取荆门镇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张绣攻董景珍长沙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王干平贺拔行威瓜州叛乱

唐武德三年(620年)李子通击沈法兴庱亭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杜伏威击李子通溧水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李子通击沈法兴吴郡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冯盎击高法澄、沈宝彻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正月 梁县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正月 李世民率玄甲队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李君羡截击王玄应运粮队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谷水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王君廓击单雄信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至三月 唐攻王世充洛阳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王君廓夜袭虎牢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 唐击突厥石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李元吉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唐击突厥雁门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杨公卿、单雄信击李元吉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至五月 虎牢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至三月 李建成击刘(人山)成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 李大恩击苑君璋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 唐李叔良击突厥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六月 周法明攻安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六月 石世则叛乱

唐武德四年(621年)七月至八月 刘黑闼起兵反唐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七月 郭行方攻都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 徐圆朗起兵反唐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至九月 突厥攻唐代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 刘黑闼击李神通、李艺饶阳、藁城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 唐杨师道击突厥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月 唐平萧铣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月至十二月 刘黑闼攻唐河北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王雄诞击李子通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王雄诞击灭汪华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刘旻击刘合成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高开道起兵反唐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至三月 洺水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二月 唐攻徐圆朗杞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二月 段德操击梁师都石堡城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 高开道攻易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 突厥与高开道、苑君璋合兵攻打雁门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至六年 唐灭徐圆朗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 突厥攻唐新城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五月 唐击突厥忻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十月 下博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贞观九年(635年)五月 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 唐李长卿击吐谷浑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七月 邓士政叛乱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 吐谷浑攻唐岷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至九月 唐击突厥汾州、三观山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十月 唐灭林士弘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至次年正月 唐灭刘黑闼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灵州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 唐与吐蕃战争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岷州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正月 王摩沙叛乱

唐武德六年(623年)三月至七年二月 唐平高开道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三月 唐平张善安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四月 段德操击梁师都夏州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四月 庞孝恭等叛乱

唐武德六年(623年)五月 苑君璋攻代州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至十月 苑君璋攻高满政马邑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突厥攻扰唐边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沙州叛乱

唐武德六年(623年)七月 唐平冯士翽叛乱

唐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至次年 三月 唐灭辅公祏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十月 唐平张大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二月至五月 唐平蜀中僚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 唐平泷、扶二州僚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至七月 唐蒋善合击吐谷浑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七月 唐平杨文干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七月 苑君璋攻朔州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八月 五陇坂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九月 唐平姜子路叛乱

唐武德八年(625年)四月 唐击睦伽陀所引突厥军凉州之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六月 唐反击突厥的作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七月 唐击睦伽陀且渠川之战

唐武德九年(625年)三月 唐平眉州山僚叛乱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击突厥凉州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 唐与突厥硖石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五月 唐平成郎叛乱

唐武德九年(626年)五月 卢南叛乱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 玄武门事变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 王君廓平庐江王李瑗叛乱

唐武德九年(626年)七月 唐柴绍击突厥秦州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 泾阳之战

太宗贞观年间,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

万邦拜阶下 共襄贞观昌华(更改为:承贞观昌华 四极万里尽纳)

(李治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使得“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永徽六年(655年)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显庆二年(657年)建都洛阳,称“东都”。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参政。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逐渐向武则天手中转移。李治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百济(660年)、高句丽(668年),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然自咸亨元年(670年)以来,安西四镇、吐谷浑等地区相继被吐蕃攻占,唐朝在西域的版图渐趋衰退;后又听信谗言杀害归降的东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导致东突厥叛唐独立,建立后突厥汗国,连年侵犯唐朝边境。)

 

武周(690年)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武则天

凤栖明堂御天下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朝代,为区别于历史上先秦时期的周朝而称为武周。 [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正式掌权二十三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于紫微城贞观殿,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684年九月,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改元光宅,改东都为神都,改紫微城为太初宫,由太后临朝改制。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6万多人上表请改国号,武则天见时机已到,遂改唐为周,定都洛阳,自己加尊号为圣神皇帝。神龙元年(公元705),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武周政权告终。705年十二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武则天执政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均田制的继续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户口数由652年的380万户,增长到705年武则天退位时的615万户。武周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政治上,前期曾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后期知人善任,号称“君子满朝”的娄师德以及狄仁杰,“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均在其列。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置北庭都护府。历史学家郭沫若给予武周很高的评价,称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唐玄宗(713年)

盛世醉卧听琵琶

(开元盛世,又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据传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登基以后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经济上,唐玄宗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唐玄宗还改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开元年间,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天下大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此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安史之乱(755年)

藩镇独大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元和中兴·唐宪宗(805年-820年)

中兴跌宕

(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由于唐宪宗在位是用元和为其在位期间之年号,因而得名。

唐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

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但唐宪宗晚年迷信方士求长生,服金丹,因躁怒,宦官往往获罪被杀,人人自危,终为宦官陈弘志等害死)

 

唐朝灭亡(907年)

曛日覆黄沙

(在唐宣宗统治末期,经济、政治衰退,国内已有乱象。大中十三年(859年),宣宗驾崩,其子李漼即位,即唐懿宗。当时唐与南诏在四川、云南、广西一线发生了战争,政府财政也发生严重困难,经常预征两三年的赋税。江淮一带又遇到连年水旱,农村十室九空,农民大量逃亡 [222] 。待到懿宗甫袭位,国内积累的矛盾便爆发,全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元年(860年)的裘甫起义和咸通九年(868年)至咸通十年(869年)的庞勋起义拉开了唐朝灭亡的序幕,史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懿宗病死,其子李儇即位,为唐僖宗。僖宗在位期间,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乱。乾符二年(875年)初,出现了王仙芝起义,起义军自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起兵,屡败唐军,至乾符五年(878年),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死。然而就在同时,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黄巢的力量不断壮大,并一路转入南方,于广明元年(880年)发动北伐,十二月抵达长安附近。僖宗仓皇逃亡蜀地。至中和四年(884年),在各镇节度使的夹击下,黄巢起义方才平息。这次起义使唐朝的经济重地江南地区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而宰相与宦官间仍斗争不断。此外,这次起义后,藩镇割据普遍出现,部分实力强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文德元年(888年)僖宗死后,其弟寿王李晔即位,即唐昭宗。昭宗继位后,决定迁都洛阳。 [220] 乾宁五年(898年),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发动政变,软禁昭宗,强迫其退位为太上皇,扶立太子李裕即位,年号光化。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袭杀刘季述,迎昭宗复位。

在这一时期,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成为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入宫尽诛宦官 [167] 。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其杀害,立辉王李柷为帝,即唐哀帝 [149] 。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南杨行密失利,故决定提早称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哀帝禅位,唐朝至此灭亡。在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李昪建立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五代十国

后梁(907年)后唐(923年)后晋(936年)后汉(947年)后周(954年)

裂土相错杂 何以为家

(唐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地区,五代十国开始。此后相继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个朝代。这五个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被合称为“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据政权,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十国宣告结束。

五代十国时期,定难军(逐渐形成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开始脱离中央统治。)

 

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936年)

燕云让 北境百年任踏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辽太宗为父,石敬瑭为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五代复制辖 梁唐晋汉周罢

 

北宋(960年建立)

陈桥黄袍加 借酒释甲(更改为:平乱四挞)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指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柴氏,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 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赵匡胤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北宋先后消灭南平(荆南)、后蜀、南汉三国,又于开宝八年(975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朝,后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历史重演,采纳赵普的建议,在一次宴会上对石守信等大将威逼利诱,迫使其交出兵权,回家养老,从而收回了大将的兵权。在解除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杯酒释兵权事件发生之后,宋太祖当年执掌兵权的结义兄弟的禁军职务全部被解除,且从此不再授予他人。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但是某些举措矫枉过正,违背军事规律,导致兵权分散,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挟胜开边 失利攻乏

(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

此外,北宋西北边境也一直受到党项族袭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二年(1042)期间,党项政权西夏的皇帝李元昊对宋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

 

宋太宗时期

崇文守内 始奠祖宗之法

(宋太宗赵炅时期对定难军(党项)、静海军(交趾)等唐末以来割据的边疆藩镇多次用兵,未能成功。宋太宗奉行守内虚外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并大规模扩大科举取士,加强“重文”风气。他采取治国驭将方针,明显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构成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

 

宋真宗时期

临御勤政事 咸平宁嘉

(宋至道三年(997年),真宗赵恒即位为帝。在位之初,任用李沆、吕端等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与此同时,宋朝在西部的军事退缩,促成了夏州党项政权的崛起。在数次交战后,宋辽关系由对抗逐渐转向和解。景德元年(1004年),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赵恒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于澶渊,最后与辽达成“澶渊之盟”,实现两国百年间的和平。在位后期,沉溺于“东封西祀”之中,广建宫观,粉饰太平,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加深。刘皇后也逐渐干政。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于开封延庆殿,享年五十五岁。累谥“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澶渊之盟(1004年)

澶渊之盟 改赠为纳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清明文盛 元夜香街迎车马

(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其间,辽朝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庆历增币”。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三冗”危机更加突出;在废除郭皇后事件中,困扰北宋的党争问题开始出现。严重的边患,沉重的赋税,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整顿吏治,以缓解统治危机。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在东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全谥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濬]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永昭陵)

 

庆历合议

合议偃兵甲

(即指代宋仁宗庆历四年的宋夏合议,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党项李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庆历和议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20多年。)

 

海上之盟

盟金共伐

(北宋末年,长期受辽朝统治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接着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辽展开了进攻。已经和辽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统治集团,为了从辽朝手中夺取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遂遣使从海路赴金,商议联合灭辽事宜。

此后,金宋使臣频繁接触,至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海上之盟签订后,金宋果然合力灭了辽国。但是辽国灭亡以后,宋朝变相失去辽国作为它的屏障,以阻挡金兵南下。此后金宋边境正式接壤,双方仍然因为燕云十六州的归属等问题发生冲突,最终金兵果然于辽亡后南侵宋朝。 1126年,北宋便在朝政败坏,国力和军力不振的情况下,遭强大的金兵攻克其首都汴京及中原一带的领土,酿成靖康之变,立国167年的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1127年)

胡骑掳掠 靖康血洒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北宋灭亡(1127年)

华篇难掩 耻落贺兰山下

 

南宋(1127年建立)

建炎南渡  过河成遗话 

(靖康之变发生后,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鸿庆宫祭祀赵宋祖庙,在宫殿内即位,改元建炎,南宋(1128年—1279年)建立。之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到长江,再到杭州,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定为“行在”(陪都),实为首都。金朝也一路南扑,直逼临安,宋高宗无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

 

风雨晦冥  莫须有罪罚

(岳飞出身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农家,岳飞从小跟随名师学习武艺,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他还熟读兵法,喜欢学习历史。当时,女真人南侵,占领北方大片土地,建立了金朝,随后继续南下。岳飞牢记母亲“精忠报国”的教诲,毅然投身抗金前线,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岳飞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部队人称“岳家军”,并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价。

宋绍兴九年(1139),宋高宗不顾岳飞等人反对,向金朝称臣,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朝算是把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偿还”南宋。

后来,在岳飞的带领下,宋军从金兵手中收复大片土地。绍兴十年(1140)秋,岳飞率领军队在河南大败金兵。岳家军乘胜前进,一直打到开封的朱仙镇,北方军民抗金情绪高涨。河北的义军听到岳家军打到朱仙镇,都欢欣鼓舞,渡过黄河来同岳家军会合。老百姓也用牛车拉着粮食慰劳岳家军,有的还顶着香盆来欢迎,个个兴奋得直流眼泪。岳飞眼看这个胜利的形势,也止不住心里的兴奋。他鼓励部下说:“大家努力杀敌吧。等我们直捣黄龙府的时候,再跟各路弟兄痛痛快快喝酒庆祝胜利吧!”

不料,就在岳飞踌躇满志之时,皇帝却连发十二道金牌,召他班师回朝。他和将帅们收复国土的宏图大志也不得不半途而废。原来,就在百姓们在朱仙镇和岳家军庆祝胜利之时,金军派使者送密信给秦桧说:“你天天向我们求和,但是留着岳飞,我们不放心。一定得想法子把他除掉。”秦桧是当朝最大的实权派,也是最富有的官僚。为了保存财产与官职,他主张尽快求和。他接到主子的密信,就向岳飞下毒手了。

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宋高宗和秦桧召岳飞至临安,解除了他的兵权。然后,秦桧唆使监察御史万俟卨等爪牙罗织罪名,接二连三上奏章攻击岳飞。不仅如此,秦桧还利用岳飞原上司张俊对岳飞的妒忌,勾结张俊,让其唆使岳家军的部将王贵、王俊,诬告另一个部将张宪想占据襄阳,发动兵变,帮助岳飞夺回兵权,还诬告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写信给张宪,秘密策划这件事。就这样,张宪、岳飞遭到陷害,被逮捕入狱,受尽酷刑。为了掩人耳目,处死岳飞,秦桧宣布岳飞、岳云和张宪共同策划谋反。抗金名将韩世忠对此愤愤不平,他质问秦桧:“岳飞抗金,何罪之有?岳飞谋反,证据何在?”秦桧支支吾吾,作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绍兴和议(1141年)

敢忘尸谏  屈和于金下 

(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1141年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1]

宋高宗希望把母亲和宋徽宗的遗体接回,答应金杀岳飞。十二月末(1142年1月27日),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于临安(今杭州)闹市斩首。《绍兴和议》立刻实现,金把宋徽宗的灵柩,生母韦氏送回南宋。)

 

南宋灭亡(1279年)

南海之崖 腥浪如麻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帝,南宋大势已去。但是,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

但是,小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景炎元年十一月,蒙军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陈宜中、张世杰护送赵昰和赵昺乘船南逃,从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

景炎三年(1278年)春,南宋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昰去世。陆秀夫与众臣在���洲梅尉(今香港梅窝)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1278年)。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在蒙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蒙元将领汉人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史称崖门海战。

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宋祥兴二年,1279年3月19日),被俘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全军覆没,陆秀夫彻底绝望,在安抚幼主之后,将国玺绑在幼主身上,背着他跳海自尽。而张世杰在崖山战败后本欲突围,却得知陆秀夫已背负幼主跳海自尽,自己也无力回天,最后因飓风翻船而溺死。 随着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至此四十多年与蒙古抗衡以失败告终。南宋在中国南方153年的偏安统治结束,而赵宋宗室在中国320年的统治亦终结。

崖门海战极为惨烈,据估算,宋军在此役中阵亡十万,海上都是尸体。身在元营的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元朝(1279年建立)

大哉乾元 统四海降纳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1218年至1254年间,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大理等政权。1259年,蒙哥去世,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府称汗,建元“中统”,上都成为新的都城。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大都。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万方征远 行暴政苛杂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1218年至1254年间,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大理等政权。1259年,蒙哥去世,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府称汗,建元“中统”,上都成为新的都城。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大都。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变夷用夏 起义与国伐

(元朝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明朝建立,随后攻占大都和上都,元廷退守漠北,元朝作为全国性政权结束。)

 

元朝灭亡(1368年)

失于纵驰 瞬而崩塌

(1402年,元臣鬼力赤弑君篡权,复称蒙古,北元灭亡。)

 

日月重开大宋天

(“太祖亲领马步数万众,一马军兼二步军,征浙东,悬金牌镌云:‘奉天都统中华。’至是,克婺州,于省门建立二大黄旗,两傍立二牌,旗上书云:‘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牌上书云:‘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俞本《纪事录》)

 

明朝(1368年建立)

论洪武光勋  驱除胡夷克复中华   

(。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挥师燕云复家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南侵明边境。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大军渡过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俘虏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八月底,明军北征各部胜利班师。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20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结果是战胜纳哈出,明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辽地汉人军士驻守大宁,冯胜等胜利班师。辽东从此完全纳入明朝版图。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决定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四月十二日,蓝玉部明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探知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于是发动突袭,获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捕鱼海之战后,有大批降人居大宁都司,因边将市马,拂其所欲,即叛而去。故元左丞相失烈门、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辽王阿札失里、会宁王塔宾帖木儿等相继叛明,明太祖于东北置宁王(赤峰)、辽王(广宁)、沈王(沈阳)、韩王(开原)震慑东北之地。于西北置庆王(宁夏)、把都帖木儿(巴彦淖尔)、未知塞王(东胜州)、周王(和林格尔)及晋王(太原)守御河套之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以周兴为总兵官,进讨也速迭儿,追至彻彻儿山。这次远征塞北,搜捕残敌,大败之,“弭绝边患”,自是不敢进边牧马者十余年。)

 

明成祖即位(1402年)

五出亲征御驾

(明成祖朱棣,在就藩北平为燕王期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迁都北平,改国号永乐,持续削藩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明成祖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五月,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遁。明军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阿鲁台部众溃散,阿鲁台携家属远遁,明军大获全胜。后来,阿鲁台降顺,成祖封其为和宁王。在此之前,明成祖已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但瓦剌势力不断强大,不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企图控制鞑靼。

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明成祖再度出塞亲征瓦剌。六月,忽兰忽失温之战,答里巴汗与马哈木、太平、把秃索罗三王,率骑兵分三路列阵距明军十余里的山头上,约三万余人,每人带从马三四匹。明军派兵向马哈木挑战,马哈木派蒙古骑兵冲下山坡迎战,被明军密集的“神机铳炮”射回,只好聚集在山顶。此后明军的东西两翼部队挺进,双方互有死伤。傍晚,朱棣指挥数百精骑为前锋,火铳随后齐发,骑兵乘势力战,瓦剌部大败,王子等十余人阵亡,数千人被杀,答里巴、马哈木、太平和巴秃索罗脱身逃亡至土剌河。明军大破瓦剌后,向阿鲁台宣谕捷报,阿鲁台不久后便遣使来朝。 第二年,瓦剌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

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朱棣亲征鞑靼,其主力部队至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的鸡鸣山时,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乘夜逃离兴和,避而不战。七月,明军到达煞胡原,俘获鞑靼的部属,得知阿鲁台已逃走,停止追击,在回师途中,朱棣又率军击败一贯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部,捕斩甚众,兀良哈部的余党诣军门投降。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秋七月,明成祖再次亲征阿鲁台,九月,明军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其部落溃散,便未出兵开战。十月,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领部落投降,朱棣封其为忠勇王,赐姓名金忠。十一月明军回到京师。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至七月,明成祖最后一次亲征鞑靼,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等地。朱棣遂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之兵于京师(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获悉阿鲁台已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朱棣令全军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明军进至答兰纳木儿河,搜索方圆三百里却不见阿鲁台部踪影,因所获甚微,明军粮尽,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

 

仁宣之治·明仁宗洪熙皇帝&明宣宗宣德皇帝

仁宣民气舒

(明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下令息兵养民,并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行为。这些做法,使社会矛盾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明宣宗即位后迅速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继续重用“三杨”,息兵养民,赈荒惩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

他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仅三十八岁。仁宣之治就此完结。)

 

天顺/正统皇帝·明英宗即位(1435年)

驱虏效先帝 蒙尘北狩国势日下(更改为:英宗)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军南下攻掠明朝边境,首领也先亲率蒙古骑兵攻占大同,大同告急。明英宗好大喜功,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亲征,在土木堡与也先部队交战。明朝军队指挥混乱,主动出击后又班师,受到蒙古军队夹击大败,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战争结束后,也先乘胜追击准备侵占北京。时任兵部侍郎于谦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进行了北京保卫战,守护了困境中的明王朝。

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对明朝政局和北元诸部势力的消长均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土木之变后围绕迎复英宗与瓦剌送还,出现了一系列军事冲突、使臣交涉的事件。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终于南归,结束“北狩”生活,这既是明朝中央权力转移、朝臣经世思想的变更的过程,也是瓦剌内部矛盾显现、经济依赖明朝供给的反映。英宗南归后,景泰、天顺年间,明朝内部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对蒙古的政策上也以“土木之变”为鉴,趋于保守。)

 

弘治皇帝·明孝宗即位(1487年)

广开言 中兴令主犹可夸

(弘治皇帝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女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嘉靖皇帝·明世宗即位(1521年)

世宗不视朝  居西苑崇道诵法

(朱厚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宿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史称“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但朱厚熜后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的行为,最终激起民变,不仅使“新政”未能彻底实施,反使国势日趋没,政治和经济都出现了深刻危机。1542年,爆发“壬寅宫变”,朱厚熜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的朱厚熜迷信道教,祈求长生不老,长期不视朝,由严嵩执掌大权。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万历皇帝·明神宗即位(1572年)

改革有叔大  赋役行一条鞭法     

(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改革自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至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结束。

张居正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却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卒后,除一条鞭法外的措施都遭到废除,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九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崇祯皇帝·明思宗即位(1627年)

怎奈敌天罚  天罚天罚天罚       

(崇祯年间,小冰河期进入比较严重的阶段,引发灾荒频繁、粮食歉收,河南地区自崇祯以来“竟无乐岁,旱蝗相继,灾异频仍”,西北和中原受灾尤甚。 而田赋加派依然不减,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

 

明朝灭亡(1644年)

后金南略民变摧垮    

(崇祯元年(1628年),遭受大旱的陕西澄城爆发王二起义,他们杀死知县、啸聚山林,拉开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在洪承畴等的大力镇压下,陕西的各路起义军在崇祯五年(1632年)冬转战山西。在卢象升等的镇压下,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起义军退回陕西,于崇祯七年(1634年)六月被困于兴安南面的车厢峡,陷入绝境,然而陈奇瑜接受贿赂,主张招安,反而让起义军成功逃脱。明朝皇室发祥地凤阳在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被扫地王、太平王等部起义军攻陷,明朝祖陵被烧。明军在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擒获起义军中势力最强的闯王高迎祥,使“剿局”有所改观。

明朝与后金的战事也在持续。皇太极在己巳之变撤退时,曾占领关内的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此四城于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被督师孙承宗收复,是为遵永大捷。皇太极遂转换灭明方略,不再直接攻打北京,而是一面拔掉明军在辽西的据点,一面屡次派兵入塞掠夺。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明军在辽西的最前沿——大凌河城陷落,孙承宗引咎去职。更严重的事态是吴桥兵变,山东登、莱地区士兵孔有德、耿仲明等在支援大凌河城途中哗变,回到登州、莱州,挟持登莱巡抚孙元化抗拒朝廷。兵变到崇祯六年(1633年)二月才平息,但孔有德、耿仲明等成功突围,投奔皇太极,不仅引后金兵攻陷旅顺,更将红夷大炮的技术传到后金,后金由此开发出汉人炮兵与满蒙步骑兵协同作战的战术,使明军更加吃力。崇祯七年(1634年)和崇祯八年(1635年),后金军在西征蒙古察哈尔部的过程中两次入塞掠夺,横行宣府、大同及山西腹地。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正式建立了一个与明朝分庭抗礼的政权。随即他又派兵入塞大掠京畿,史称丙子之变。清军如入无人之境,在九月掠夺了十八万人畜后出塞,途中还留下“各官免送”的羞辱性木牌。兵部尚书张凤翼下狱后自杀,朱由检于十月十三日起用正在守制的杨鹤之子杨嗣昌为兵部尚书。

皇太极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第五次发兵入塞,京畿告急,是为戊寅之变。

清军长驱直入山东腹地,攻陷58座城池、俘虏四十六万人畜(包括德王朱由枢),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才从容出塞。清军此次入塞对明朝的战略格局有重大影响,卢象升战死、孙传庭下狱,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率领陕西精锐之师在松山、锦州一线防范清军,这给濒临绝境的李自成以喘息的可乘之机

崇祯十四年(1641年)更是发生“大饥疫”,到六月“死者无算”。在这种情况下,大量饥民加入李自成的队伍,使其不断壮大,开始被称为“闯王”,牛金星、宋献策等知识分子也投奔李自成。

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长驱入关占领西安,进而迅速控制了陕西全境。朱由检先后派余应桂、李化熙代替孙传庭,但都无兵无饷、一筹莫展。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雄踞西安的李自成也在这一天建国号大顺,年号永昌,随后挥师东征山西,直捣北京。三月十五日,居庸关破,唐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的先锋抵达京郊,陷昌平,焚皇陵。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军队开始攻城,守城的三大营多为老弱病残,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次日三更,朱由检到王承恩住处,换上大帽及宦官的衣服,手持三眼铳,带着数百名(一说数十)太监先后到朝阳门(齐化门)、崇文门、正阳门突围,均告失败(一说没有突围之举),朱由检被迫与王承恩回宫,换了衣服。此时已是三月十九日的五更,朱由检亲自撞钟召集文武百官,但无一人入朝(一说未撞钟)。最后,他与王承恩登上煤山,在一棵树上自缢,王承恩也相对自缢。)

 

顺治皇帝·清世祖入京(1644年)

天坛祭  定鼎以绥中华  

(福临六岁登基,改元顺治,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迁都北京。福临对明朝崇祯帝非常推崇,亲自为他撰写碑文,立于思陵之前。)

 

康熙皇帝·清圣祖即位(1661年)

疆域扩 复台朔漠三挞

(康熙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成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澎湖海战,统一台湾;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康乾盛世(1661年)

康熙皇帝·清圣祖(1661年-1722年)雍正皇帝·清世宗(1723年-1735年)

乾隆皇帝·清高宗(1736年-1795年)

康乾盛  隆极纷奢养乏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西方称"High Qing",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清朝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一列改革和发明推广御稻、双季稻等高产作物 ,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国人口连破三亿,为中国人口大国打下基础。废除贱籍制度,解放了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改变了他们子孙代代不得翻身的命运。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

 

嘉道中衰

嘉庆皇帝·清仁宗(1795年-1820年)道光皇帝·清宣宗(1821年-1850年)

嘉道(中)列强予夺生杀(更改为:硝烟发)  

(嘉道中衰是指清国经乾隆后已经开始走下坡,吏治败坏,武备废弛,国库空虚。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开启西方殖民主义侵华之序曲,国势进一步衰退。)

 

 

第一次鸦片战争

借端虎门 起割剐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揭竿起金田 争黎民天下

(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今广西贵港市桂平市)武装起义。

1844年以后,冯云山、洪秀全先后来到桂平紫荆山区,建立拜上帝会。不久,拜上帝会组织遍及浔州、林州各县和广东信宜、高州等地。武装起义条件逐渐成熟。

1850年7月,洪秀全发布团营令,各地拜上帝会众1万多人云集金田,准备起义,并于平南思旺和金田附近的彩村江两次大败清军,声势大振。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经过多年筹备后,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洪秀全在金田村庄严宣告起义,后建国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封五军主将,并颁布简明军律。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从金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西学行洋务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是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戊戌变法(1898年)

飘摇图存 迟变法(壮志殉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抵制。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计六人被杀,称为戊戌六君子,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提出

擎三民麾帜

(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组成。

民族主义,反对清朝封建专制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三民主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复兴中华大力量。三民主义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武昌起义

首义激四遐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宣统皇帝·清末代皇帝退位暨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

千载帝制 散成沙(更改为:约法改纪元 帝制散成沙)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定都南京,改纪年法为民国纪年法。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兼祧母后(即溥仪的伯母)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帝国。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被迫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此后至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光绪帝之侄,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岁即帝位,由其父摄政。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仍居清宫,享受民国临时政府议定的清室退位优待条件。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曾拥其复辟,十二日而败。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废除大清皇帝称号,迁出皇宫。次年在天津继续从事复辟活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苏军逮捕入伯力监狱。1950年移交中国,被监禁于抚顺。1959年大赦释出。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1988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摘录 未完

饮料加盟店-

百代成史歌词及注解

本文发布于:2023-08-09 00:4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78/7033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三月三绘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