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
实施方案
长铺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
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
之一。经历、体验和探索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
标的三个层次。数学教学过程更应该是充满着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在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知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实践活动是密不
可分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实践应用
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尽管如此,我们以往的研究仍停留在零碎、
杂乱、毫无章法的阶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具体可行的操作程序。
为了更系统的、更有效地研究如何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
生的探索创新实践的能力,我们确立“动手操作,发展数学思维,提
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的时代发展需要。
2、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动手
操作,自主探究,活动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脑、
动耳、动口,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
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操作活动,
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活动,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
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智力内
化方式。操作时,儿童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和谐的结合
在一起,帮助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培
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二、研究目的
1、运用课堂操作实践,将凝结于数学知识及其体系中的活动过
程展开,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提供“再创
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
论,从直观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在
探索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结论时所曾付出的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
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
维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
协同作战,在操作活动中去品尝“学习劳动的成功”,体验“克服困
难的喜悦”,使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
的情感,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
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数学
兴趣之目的。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14:16: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18657833965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